春節期間,宴請客戶的觥籌交錯間,總要有些談資。不便談敏感的話題,談談歷史,例如說說《萬歷十五年》,也能彰顯“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宴請層次。
歷史的臘香,勝過茅臺的醬香。有了這些談資,不必再上茅臺,宴請的高度直達資政發布會。
歷史讀薄了,便是身邊的人情世故。就如明朝,三個人就能說清楚明朝的很多事情:朱元璋、海瑞和戚繼光。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說的是明朝,心里想的是明朝(明天)。
(一)朱元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我們常人都熟知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最早不是朱元璋提出來的,而是朱元璋的謀臣朱升提出來的,朱元璋非常認可,是他后來平定天下的戰略總綱。
這種內圣外王的做法必須有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廉政建設要有保障,而且是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否則會禍起蕭墻之內。為此,朱元璋提出了“洪武之治,復我中華”,廉政治理有兩個措施很有特色:一個是內臣(皇家家眷,宦官,太監)不得干政,另外一個就是政治清明,反對腐敗。朱元璋訓誡官員,你要做朝廷的官員,就不能發財。這些措施,在他當皇帝的第二年就寫入《皇明祖訓》里面,算是立了法了。
立法后的朱元璋在整治吏治的過程中“沉疴猛藥,矯枉過正”,明王朝也曾“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但是,從中國的歷史上來看,“以道德而非法律為主要治國標準”似乎成為了慣例,明朝也不例外。人情代替了法條,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內臣不得干政和政治清明等“鐵律”后來證明都失敗了。
但也有例外,海瑞就是到死都捍衛《皇明祖訓》的人。
(二)海瑞:左手嚴,右手廉
在朱元璋駕崩116年后,海瑞才出生。但這位海瑞是明朝的四朝元老,經歷了四位皇帝:一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是明穆宗朱載坖(隆慶),四是明神宗朱翊鈞(萬歷)。
海瑞35歲入仕,最初在福建南平擔任教諭,相當于現在的教委主任。之后又先后擔任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右僉都御史,右僉都御史的歸屬機構是都察院,都察院是明朝專門負責維持官員們綱紀的部門。按照現在的官位來講,相當于中紀委、監察委。
海瑞在做官期間,嚴懲貪官污吏,禁止收受賄賂,因此在百姓之間,有著海青天的美譽。海瑞為官期間,曾經連肉都吃不起。只有在母親過生日的時候,才舍得買兩斤肉孝敬母親,可謂清貧至極。
海瑞也曾因為直言不諱逆鱗嘉靖皇帝,曾一度入獄,但海瑞剛直到把棺材都準備好了,根本不怕死。嘉靖無奈只好作罷。海瑞的剛正不阿,敢于直言的牌子算是樹立起來了,嘉靖一死,隆慶登基,他再次被重用。
海瑞是朱元璋的治國的忠實的踐行者,他之所以能夠在紀律檢查和懲治腐敗方面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就是海瑞兩手都硬,左手嚴,右手廉。自己剛正不阿,清正廉潔,自己給自己寫好挽聯:“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這樣的人怎么能不名垂千史。
(三)戚繼光:抗擊倭寇,抗擊蒙古
戚繼光是在朱元璋駕崩130年后,戚繼光才出生。戚繼光一生有兩個大事名垂千秋,一個是抗擊倭寇,一個是抗擊蒙古,經歷了嘉靖、隆慶和萬歷三個朝代。
戚繼光這位山東煙臺的漢子治軍有方,自己本身的學習能力也比較強,而且和張居正的關系不錯。他善于研究軍事中的“卡脖子”技術,發明了戚繼光陣法,大致分為三種,分別是鴛鴦陣、三才陣、五行陣。三種陣法的人數各有不同,鴛鴦陣十一個人,三才陣五個人,五行陣是六個人。針對不同的敵人陣型,采取不同的作戰方式。
戚繼光面對敵人,根本不怎么去“譴責”“攻心”“擱置爭議”等,他看不慣哪些文臣的文縐縐和啰里啰嗦,他直接“干”,把倭寇等打得是落花流水。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到了風燭殘年,連看病的錢都拿不起,關于戚繼光是否清廉的爭議不攻自破。
總結一下,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文官有海瑞繼承清明治國遺志,而武官戚繼光發揚嚴格治軍遺訓,加上張居正的朝中協助,明朝得以“萬歷中興”十年。
萬歷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海瑞和戚繼光相繼去世,后者在那年農歷臘月十二的冬夜里油盡燈枯。戚家軍那年沒有過除夕,一直操練軍隊到初一。
而萬歷十五年的立春是2月4日,立春在五九尾。萬歷十五年的農歷卻沒有春天。從那一年開始,萬歷皇帝不再上朝,不理朝政,一直到他死,整整二十八年。
萬歷十五年,很像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