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如何成為短視頻時代的稀缺人才
時間:2022-06-02 來源:
華商智業 作者:劉春華 點擊:925次

觀點/劉春華 主筆/劉愷昱 責編/岳邦瑞
最近一段時間,企業咨詢導師張琦爆火出圈,如果你是培訓圈或是關注培訓領域,相信你在刷某音或者視頻號的時候也經常會刷到,而且一眾短視頻博主的拆解和分析視頻也層出不窮。
在很多博主的分析視頻中,都會從某音的商業運營邏輯以及背后團隊等不同的維度進行分析,那些看似正確的邏輯是否經得起驗證和是否符合邏輯我們無從得知。
今天我想從張琦爆火背后的“人”的因素維度談一談我的理解。
在《稀缺》這本書中提到,稀缺會俘獲大腦。就像饑餓的研究對象日思夜想著食物一樣,當我們經歷任何一種形式的稀缺時,都會對稀缺的事物全神貫注。
短視頻時代博主很多,但這些爆火的博主背后一定是具備了某種稀缺的特質,從而創造了更大的市場紅利。
我認為張琦具備稀缺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她符合了短視頻時代對于“匠人”的基本要求,同時具備親和力、適應力、執行力和創新力。
01
親和力
我看完了張琦老師發布的視頻作品,同為企業咨詢導師,我能夠在她的視頻中看到她獨具特色的個人魅力和個人風格。為什么這么講?
在語言風格上,表現風趣幽默;在內容設計上,通俗易懂;聲音表現上親切有力,氣質上也大方得體;在表達上也妥帖到位。我相信,無論是在現場聽課的學員還是刷短視頻的觀眾,都能被這種表演張力所吸引。
也是因為這些直觀的感受,更多的人喜愛她,關注她。這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從這個點來看,那對于企業來說,表達出親和接地氣的企業形象也同樣能夠獲得關注。
企業應該如何具備親和力?我認為從企業的產品宣傳到企業的形象展示,都是值得打造的地方。
例如:一家賣手機的公司,在企業廣告片的宣傳中講解生產的手機是具備“新型高分子納米防水技術”,但客戶不理解。不妨換個角度,如果這么講“這是一款可以水下拍攝的防水手機。”更易于讓用戶理解和接受。
掌握這一點的核心就是說“普通話”,要多用用戶能聽懂的語言來展示自身。
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親和形象就是如此簡單。這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客戶就會變成你的朋友。
02
適應力
從商業操盤的角度來分析,我們都知道,如果靠一個人的話可能會取得成功,但一定不會有大的成就。任何偉大的成功背后都是依靠一個專業的團隊。
作為一名營銷咨詢導師,我日常也會在平臺發布一些營銷的科普視頻,從平臺運營的角度來分析,我認為張琦爆火出圈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她具有極強的平臺與團隊適應力。
從平臺來分析,某音上面人人都可以發視頻,但是背后核心是算法邏輯,我也和很多MCN機構負責人聊過關于某音IP打造的成功邏輯,無一都是圍繞算法邏輯來運營的。
張琦及背后操盤團隊也深諳算法邏輯,并在算法邏輯背后,采用相應的運營打法。
例如,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平臺,張琦都會有眾多賬號。我稱之為以量取勝。通過同一平臺的大量賬號內容覆蓋實現粉絲量級的增長,這一點是諸多商業咨詢導師所不及的。
回到企業管理上,在面臨市場多樣化和復雜化現狀,我們必須要讓自己的企業更具備彈性,更能適應市場。通過設計個性化產品和需求來滿足用戶,從而策劃出不同的場景營銷策劃方案。
不管對于商業邏輯還是運營邏輯,底層邏輯都是相通和易懂的,但真正考驗我們的是:
在遇到市場大變革前提下,危機和機遇都是潛伏在表象下面的,企業管理者和決策者就需要快速反應,及時調動資源,從而應對不同的場景轉換,這才是最重要的。
03
執行力
關于張琦粉絲增長背后的分析,在微信公眾號:運營公舉小磊磊服務號 上有一篇文章是這樣說的:在這驚人的數據背后,可想而知,張琦女士付出了多少時間和精力。無論有沒有團隊,這樣的體量也是不敢想的。
知易行難!很多人都懂,但在從知到行的層面,在還沒有到結果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了結果。
而張琦卻在短短時間里做出成績,可怕的執行力才造就了一個現象級的個人。
對于企業而言,執行力也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成就,提升團隊執行力就是量化目標,成果導向。不僅僅是數字衡量,而是要形成企業長久發展的生命線。
企業的高效性將會是企業之間良性競爭的另一個關鍵點。
04
創新力
作為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咨詢導師,我們都統稱為知識類博主,這一類博主的背后是內容輸出,只有強大和持續的內容輸出能力,才能取得一個相對成功的知識博主。
張琦在短短時間里從她的賬號輸出內容來看,圍繞日常的教學、企業增長、企業管理等等諸多內容,涵蓋面很廣泛。這一現象的背后是她持續14年企業管理的經驗復利。
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的創新力是來自于與時俱進的產品。只有符合用戶習慣和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才能形成口碑和熱賣產品。
對于打造這一類產品最核心的就是抓住用戶的關鍵軟肋。什么是用戶的關鍵軟肋?我們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同品類產品中,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產品脫穎而出?”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關鍵。
例如,以社交起家的騰訊,在QQ已經取得了成功之后為何繼續推出微信?是因為微信更加符合互聯網時代下生活和工作的場景需求,等同于在QQ娛樂社交的發展曲線下又推出了微信辦公社交的第二發展曲線。
所以,對于企業發展來說,追根究底無論是功能性創新還是理念性創新,其背后都是解決了當下客戶群體的痛點,與時俱進。
最后的話
就我個人而言,對張琦老師并不熟悉,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表達的是除了商業邏輯之外,更具體的是一個形象的“人”。
同理,張琦老師爆火出圈的現象背后,也值得我們每一個商業導師去思考,如何具備互聯網思維和掌握互聯網流量密碼?這亟待我們每個人去嘗試和創新。
我也想送給各位企業家一句話:盛世做管理、亂世做營銷。在經濟大環境勢態良好時,保持理性。在經濟形勢低迷不穩定時,先活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