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攜程宣布與百度達成股權置換交易。交易完成后,百度將擁有攜程普通股可代表約25%的攜程總投票權,攜程將擁有約45%的去哪兒總投票權。這意味著,國內在線旅游兩大巨頭攜程和去哪兒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合并”。
在這之前,互聯網巨頭合并包括滴滴快的、58同城趕集網、大眾美團……這些合并事件的背后,蘊含著怎樣的商業邏輯?合并之后,是否會涉嫌行業“壟斷”?下一個出現“大合并”的領域,又會在哪里?這些趨勢,會給更多的互聯網初創企業以怎樣的啟示?
【四起互聯網垂直領域巨頭今年合并】
在攜程和去哪兒合并之前,今年還有三起互聯網垂直領域巨頭合并事件引人矚目。
2月14日,一年一度的西方情人節,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發布聲明,宣布兩家戰略合并。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業務繼續平行發展,并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性。滴滴快的的合并也掀起了今年巨頭的合并熱潮。
4月17日,58同城發布公告,宣布戰略入股趕集網。根據協議,58同城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獲得趕集網43.2%的股份。
10月8日,大眾點評與美團聯合發布聲明,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并將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包括高頻到店業務。
“這四起事件其實是有區別的。”新媒體觀察者魏武揮告訴記者,除了滴滴快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合并外,58同城趕集網、大眾美團更有一種一方吃了另一方的意味,而攜程對去哪兒也并非絕對控股,這背后反倒引發“百度看上了在線旅游這塊蛋糕”的猜想。
在互聯網資深觀察者李東樓看來,這四起事件都有一個共性,即發生在互聯網平臺,它們連接用戶和商戶,但卻并不掌握核心資源(例如攜程和去哪兒本身并不掌握機票、酒店等核心資源),每年都在燒錢,與其競爭導致兩敗俱傷,不如合作。
【巨頭合并是否涉及“壟斷”引關注】
每每巨頭一合并,是否涉及行業壟斷,總是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就拿今年滴滴快的合并事件來說,2月16日,競爭對手易到用車宣布,已經正式向商務部反壟斷局、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舉報,滴滴與快的合并行為違反我國壟斷法,請求立案調查并禁止兩家公司合并。
再以如今“相愛”、當年卻“相殺”的攜程去哪兒為例,5月22日,在攜程聯手鉑濤集團、騰訊收購Expedia所持有的藝龍62.4%的全部股權時,去哪兒也曾舉報攜程壟斷。
那么,這些巨頭合并是否涉及壟斷?記者咨詢了浙江澤鼎律師事務所主任葉水榮。他告訴記者:“很難說。”
“互聯網反壟斷的案例比較少,其中特別有代表性的就是360訴訟騰訊,其結果是360敗訴,并被法院駁回所有的訴訟請求。當時,360訴訟騰訊的理由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而案件的焦點是要界定相關市場,法院界定的相關市場是全球市場,不限定于大陸市場。
因為它涉及互聯網,進入門檻比較低,屬于平臺競爭,如此一來,國外的一些社交軟件也應在行業競爭范圍內,而騰訊也就不具備市場支配地位了。”葉水榮說,參考當時這一案例,當下這些巨頭的合并是否涉及壟斷,還很難說,因為它們都涉及到“相關市場界定”這一問題。
【下一個大合并,會出現在哪里?】
當在線旅游、在線打車、團購等領域都實現了巨頭合并,那么下一個大合并又會在哪一個領域出現?
“視頻行業有可能,阿里巴巴向優酷土豆發出了收購要約,現在還剩下愛奇藝、騰訊視頻、搜狐視頻等,在這一行業會否發生一起大的資本運作?目前來看,可能性蠻大;另一個行業是網絡電臺,在這一領域中,當前有一些下載量、用戶量過億的規模公司,比如喜馬拉雅、蜻蜓、多聽、荔枝、考拉等,這些企業之間也有合并的可能性。
當然,如果他們要資本運作,所涉金額也許沒攜程去哪兒這類的那么大。”魏武揮表示。
“另外,在O2O領域也或許會有收購產生。”魏武揮說,O2O的公司未來有三條路,一是融資,二是新三板掛牌,三是在背后的投資基金的推動下抱團。當下,O2O領域已經死了一大堆項目,目前無論是百度,還是阿里巴巴等,在這一領域的規模不明顯,有資本運作的動機。
“上門服務其實可以干很多事情,既可以保潔,保潔完又可以順帶把要送洗的衣服帶走,不排除合并起來以提高客單價、平攤成本的可能性。”魏武揮說。
李東樓同樣肯定當下大量燒錢的上門服務領域存在合并的可能性,他還預測,在上門服務的細分領域中,外賣行業抱團可能性大,尤其是那些獨立的創業公司。“當下的互聯網格局越來越向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傾斜,BAT可能會主導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李東樓說。
那么,近期紛紛倒下的上門洗車O2O項目如果抱團,是否可能告別倒下的命運呢?李東樓說:“不一定,對比外賣和上門洗車,前者需求旺盛,且是高頻消費,而后者卻并非如此,且客單價不高。當下有一些O2O項目提供的是‘偽需求’服務,上門洗車就是其中一個。”
【合并給互聯網初創企業帶來啟示】
巨頭都合并了,創業公司要怎么辦?記者發現,與這四起合并事件所涉行業相關的創業企業,杭州也有很多。
在浙商創投合伙人李先文看來,這對互聯網初創企業來說并非壞事,相反,初創企業要學會擁抱BAT等巨頭。巨頭的合并,往往出于強強聯合、產業鏈互補等目的,如果初創企業能夠成為巨頭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創業成功率反而更高。
“被并購并非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反而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在美國,有60%-70%的項目是通過并購退出的,而非IPO。”李先文說,現在很多年輕人也能夠接受并購。
“此外,初創企業要融入巨頭,并不一定是并購,也可以選擇被投資、參股。”李先文說。
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互聯網初創企業負責人透露,對比巨頭,小企業能夠辦到的就是“做深”,因為巨頭往往會謀求多元化發展,也就是以主營業務為中心,覆蓋面盡可能地鋪開,達到所謂的“寬”,而小公司往往只有一兩項業務,“做深”也許就是不多的突圍辦法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