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華:后疫情時期,企業經營的6個錯誤常識
時間:2020-02-24 來源:
華商智業 作者:華商智業 點擊:867次

2020年2月23日晚上19點半(昨晚),華商智業集團董事長、“政學研企”四體合一的實戰派和理論派相結合的管理專家、《華為營銷基本法》作者、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劉春華老師受邀參加“水木名師”公益直播活動,為大家帶來《后疫情時期,企業經營的6個錯誤常識》專題分享。

水木名師是高端知識及人脈資源對接平臺,已聚集10萬名企業家及商業精英,專注解決企業家學習企業管理知識與方法、管理知識及方法的落地與執行、開拓新視野等七大需求。
在昨晚的直播中,有上萬人在線觀看劉春華老師的直播分享,并與劉春華老師積極互動,關于學員們的一些疑問,劉春華老師也及時的給予了回復。
以下為劉春華老師精彩觀點回顧:
疫情帶來的不利環境不是馬太效應,而是“棗核效應”。全體社會范圍內的企業按照其規模和社會貢獻,其組成很像一個棗核,大企業占10%,小微企業占10%,中型企業占80%(這個必須放到全國范圍內,一個具體的區域會有所不一樣),它們好比是懸浮在大海里的一枚棗核,當風暴來臨,受到最大影響的是棗核的上端(大型企業),而不是棗核的底端(小微企業)。這些大型的企業面對疫情,它們的反應比中小企業強烈得多,因為它們的風險更大。
“互聯網+”是天生互聯網的企業加持線下的資源,是平臺型企業,而“+互聯網”是線下實體企業加持四種技術: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
2020年,是“+互聯網”時代的開始,因為即便那些平臺企業如何厲害,沒有線下實業的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你還是只能空等騎手的到來——沒有高品質的放心蔬菜供應,每日優鮮的即時送達承諾成了空頭支票。
用戶怎么與企業交互?就是要根據用戶的需求而變,而非固執的僵化直線思維。比如,在疫情期間,京東推出的專門給醫院送快遞的無人智能配送車,海爾推出的送餐和消毒的機器人等等。
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這是根據需求而推出的新產品,而是應當把它看作企業根據市場變化和用戶的緊急需求而進行的一次交互。這就需要企業要有一個大中臺與用戶隨時交互。
這些企業做的不是生意,而是生態。因為,他們的大中臺物聯的是無數的合作商,前端的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是融合生態資源的結果。再如:富士康、OPPO,VIVO,比亞迪等廠商在疫情期開始生產口罩,也是生態的概念。他們一定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但他們成就了其背后的合作伙伴,這就是生態的概念。
做生意短期成就交易雙方,建生態是長期成就所有的利益攸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