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開會選擇這個日子,可能有“金秋豐收”的意思;或許還有一層含義:77年前的今天,黨的八七會議召開,這次會議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一天,“中國輕工業•品牌價值評價結果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品牌價值評價結果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支持、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主辦、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品牌實驗室承辦,面向全國輕工行業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和認定工作,首批選擇在家居行業試點開展。
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正是因為無形,如何量化和評價成為比較棘手、也比較的難以統一方法和工具。有很多的品牌專家曾戲言:品牌如同上帝的愛,無法量化。
其實,品牌價值的評價和量化在國外已有先例。1999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教授擔任主席,戰略咨詢公司世界經理人集團發起,他們所使用的品牌價值評估方法BVA(Brand value Added)與目前通行的“經濟適用法”(Economic Use Method)相對比較吻合。
但蒙代爾的品牌實驗室的品牌價值遭遇到了國內外眾多品牌專家和學者的質疑,因為參與品牌評估的企業無法看到評價的過程,最后得到一個相對比較讓人“欣慰”的品牌價值而略有“忐忑不安”。這個品牌價值多被用來進行傳播,但對于品牌下一步的建設、增值和增加客戶的忠誠度等方面并沒有給予更多的建議和指導。但蒙代爾用品牌價值來對品牌進行衡量的思想影響到了許多品牌主以及品牌研究者。
品牌無國界,但對品牌的認知是有國界的。中國品牌的傳播、建設和維護本身就具備中國特色,如何用適用于中國品牌環境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對中國品牌,以及在中國境內運營的國外品牌進行評估呢?
2013年年底,國內第一個中國品牌實驗室掛牌成立了。實驗室由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組織運營,以提升行業企業品牌價值為核心,建立面向輕工全行業的品牌競爭力評價體系,組織開展品牌競爭力評價工作。盡管,他們一再強調只針對輕工行業而服務,但相信會引起整個品牌界的極大關注。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主任才大穎說:實驗室主要實現一個推動,三個研究。一個推動是品牌評價,三個研究是:一是品牌孵化模式的研究;二是品牌推廣路徑的研究;三是品牌交易規則的研究。三個研究體系相輔相成,以期實現品牌價值的高低由市場交易來主導,實現無形資產的有形化和資本化。
中國也有了自己的品牌評價體系,這一點是最讓人欣慰的事;今年4月份推出的《中國輕工業品牌價值評價體系(第一版)》也得到了品牌專家的一致認可。從才大穎的發言里,我們至少還可以得出:品牌評價不是品牌實驗室的目的,而是開始,根據評估的結果,來倒逼企業運營品牌,以期能夠讓品牌永葆活力,避免品牌老化。
套用我所提出的“半個品牌理論”:品牌一半在企業,一半在顧客;一半在生產商,一半在代理商;品牌一半在評估,一半在維護……
第一屆“中國輕工業•品牌價值評價結果”公布了,我的建議是:別僅僅看那個數字,請讀懂數字的背后。就如同這次發布的對象企業是家具企業一樣,所有的家具商都知道,品牌價值固然重要,但每一個小到板凳、桌子的家具,每一位送貨人員的微笑,如此等等,如何做到“客戶為尊”,才是那個數字背后的真正支撐。這或許就是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推出品牌價值評價體系的真正初衷,如此,今天,八七,如同文章開頭所言,所承擔的歷史意義非凡:一個成功的中國品牌戰略轉折點。